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次数超过200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什么是小康社会?为什么强调全面?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概念如何升华 《诗经》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升华。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此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进十八大报告——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什么是“全面”的小康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经历着飞速发展,又不得不面对众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例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等。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瓶颈,而只有解决这些短板和瓶颈,才能做到全面。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项事业均衡发展的小康。 怎样建成全面小康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时这样讲道。 面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全体中国人民将如何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来完成?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