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山村的红色守望

发布者:张颖超发布时间:2022-03-07浏览次数:483

        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山村闻名遐迩、令人向往。

  它就是松毛岭脚下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将士奉中央命令,在该村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当天下午,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前往瑞金,开始了战略转移。

  松毛岭,位于龙岩市西北的连城与长汀两县交界处,海拔955米,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因山上多松树,落叶时满地松毛,故称松毛岭。此山距长汀县城约50公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复村,位于长汀的东南部,与连城、上杭交界,坐落于松毛岭大山下,四面环山、地势平坦,距汀州城40公里,距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瑞金90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4年9月,国民党军在松毛岭东面连城——朋口等一线,集结了10余万兵力,向驻守松毛岭的红一军团阵地发起进攻,妄图9月占领汀州,威胁瑞金党中央领导机关,由此拉开了松毛岭保卫战的序幕。在朱德的亲自部署下,红一军团主力、红九军团和红24师取得了温坊战斗的胜利。9日,由于江西兴国告急,红一军团奉命驰援,坚守松毛岭的任务交由红九军团和独立二十四师及地方部队负责。从9月23日到30日,红军将士与敌人进行了7天7夜的浴血奋战,为党中央和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苍松翠柏,丰碑矗立。今天,当人们在松毛岭的七岭上看到迟浩田将军题写的“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军魂”,看到松毛岭保卫战的先烈群雕和无字碑,看到松毛岭半坡上杨成武将军题写的“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时,脑海里便会重现那段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对先烈前仆后继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当人们来到中复村大街街中的南边路口,一个高大的牌坊便映入眼帘,两面红九军团的军旗格外醒目。从景区的停车场往南拾级而上,便到了当年的“红军桥”。

  “红军桥”,原名“接龙桥”,始建于明代,系木梁客家廊桥。1929年,红屋区(钟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这里便成为红军宣传革命、征兵动员的地方,因此被百姓称为“红军桥”。桥上至今保存着一条“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的抗日标语。“红军桥”又被称为“英雄桥”。当年,“红军桥”廊柱上都刻有一条征兵用的标线。标线与带枪刺的步枪一样高,人比枪高才可以参加红军。许多人因年龄小、个子不够高,就昂着头、踮起脚,争当红军。苏区时期,有3000多名当地的热血青年,从这里参加红军、奔赴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再也没有回来。后人便给廊柱上这些标线起了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

  走过刻骨铭心的“红军桥”,便来到红旗招展的“红军街”。这条街宽5米,长500余米,两旁店铺为一层的土木结构,路面由鹅卵石铺设,是东往永安、福州,南出厦门、漳州、泉州,西往上杭、广东,北到长汀、瑞金的古驿道交通枢纽。苏区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的边贸经济中心。今天,人们走过“红军街”凹凸不平、锃光发亮的鹅卵石路面,仿佛仍能听到岁月的回响和红军将士奔赴战场的脚步声。

  穿过“红军街”,便来到红军文化广场。在广场的东侧,有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建筑特别抢眼,它就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观寿公祠”——松毛岭战役总指挥部旧址、长征出发地。观寿公祠大门左侧悬挂着“松毛岭战役总指挥部旧址”的牌匾,右侧是“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百六十页”的石刻。公祠内布有红色展馆,展示着松毛岭战役、中复人民支前、红九军团誓师长征等历史资料。

  血与火洗礼的中复村,流传着许多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

  松毛岭保卫战打响后,中复村村民除青壮年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外,还组成了担架队、运输队支前,百姓把各家各户的门板拆下来,支援红军。战后,不少百姓的家里无门板,即使找回也难以配对。

  长征前,村民钟根基与16位“发小”相约一同参加红军。出发前,他们在红军桥起誓:谁能活着回来,就为死去兄弟尽孝。经历了枪林弹雨的岁月,当年一同参军的伙伴只剩下钟根基一人。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他谢绝了组织安排,回村当起农民,给牺牲战友尽孝。

  如今,中复村已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来这里缅怀先烈、倾听红色故事的人们络绎不绝。

来源于(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