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这个展示台上的小黑点了吗?这个小黑点就是晶振,晶振就是电子产品的心脏。一个指甲盖上就可以放几十个晶振。”7月14日,北仑区柴桥街道芦中社区创新推出的首期“假日芯片研学课程”圆满结束。
据悉,该社区依托芯港小镇半导体产业集聚优势,联合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通过“编程启蒙+企业探访+手工实践”三位一体课程设计,让前沿科技以可知可感的形态融入少年成长旅程。
“芯片研学课程”并非简单科普,而是层层递进、注重实践的知识与兴趣阶梯。在宁职大人工智能学院学生的引导下,孩子们首先步入“编程启蒙”环节:通过直观易上手的图形化编程工具,无需记忆复杂的语法,只需像拼搭积木一样,将代表不同指令的彩色模块拖拽组合。随着模块的拼接,一行行代码化作屏幕中灵动的动画与小游戏。原本抽象的算法逻辑和因果关系,在孩子们指尖的拖拽和屏幕的即时反馈中,变得无比具体、可触摸、可创造。
编程启蒙为孩子们打开了数字世界的大门,而芯港小镇的产业实践则让他们得以窥见这些代码背后的“硬核”支撑。作为中国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基地,芯港小镇集聚了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宁波荣芯半导体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半导体企业。
芯片研学课程突破教室围墙,从课堂走进产业一线,带领孩子们实地深入“芯港小镇”的科技企业腹地,走进智能化生产车间。在宁波安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晶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孩子们透过观察窗看见了小如米粒的芯片,企业工程师的解释通俗易懂:“就像把整个图书馆浓缩到一粒米上,需要纳米级的精准操作。”
“芯片研学课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特色产业,利用特有资源破解芯片‘高大上’的抽象概念,通过具象化场景打破科技认知壁垒,而其中有一节是手工实践课程,则是让孩子们明白产品背后的原理,让他们将自己的需求,用适合他们操作的工具制作出来。”芦中社区负责人李俊玲介绍,研学课程设计紧扣“兴趣启蒙——认知建构——创新转化”成长链条,依托“芯港小镇”的产业地缘优势和宁职大人工智能学院的优质科教资源,主动牵线搭桥,构建起“社区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参与”的三方协同教学新模式。
新闻链接:
来源 甬派:2025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