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甬”动,汇聚成潮。“创享宁波”2025年宁波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即将拉开帷幕,12个入围决赛的优质项目,涵盖未来产业、高端装备、数字产业、现代健康等多个前沿领域。赛场上有哪些值得期待的“黑科技”?哪些项目最有可能定义未来?决赛前夕,甬派推出决赛项目预热报道,为您带来独家剧透。
从高精检测到绿色建材,从非遗传承到船舶节能,细看四个不同赛道的项目各有何亮点。

项目名称:面向使用性能的非接触式高精度HUD反射镜检测装备
在天津大学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后,王颖墨于2022年底开启了个人创业探索之路。他锚定高精度智能检测这一方向,推出“面向使用性能的非接触式高精度HUD反射镜检测装备”项目,并2025年4月创办了宁波墨睿精仪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团队自主研发的O-Form(高反光表面测量机)和O-Surf(面型测量与光学设计联动系统)已在比亚迪、吉利等整车厂的HUD产线中投入试用,日均检测量达到1000件,提升了生产线的检测效率与产品一致性。凭借突出的技术潜力,公司成功入选宁波镇海区“种子工程”企业。谈及未来,王颖墨计划将技术进一步应用到宁波本地的数控机床检测与高端制造场景,推动本地汽车电子制造领域的智能检测升级。

项目名称:智能电致变色赋能绿色建筑
着眼于建筑节能与居住舒适度的双重需求,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李松松,在2023年加入“智能电致变色赋能绿色建筑”项目,扎进智能玻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这个项目的核心目标很明确:用电致变色技术让建筑玻璃“会思考”,能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透光率,既降低建筑能耗,又提升居住体验。在“甬江青年人才”获得者姚舜的带领下,团队在技术上逐步突破,不仅攻克了全固态无机电致变色玻璃的关键难题,还成功制备出1×1.2米的大尺寸样品,围绕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二十余项。如今,团队正围绕材料稳定性、生产工艺可控性持续攻关,打磨技术细节。未来,他们计划在宁波搭建小型中试平台,探索更大尺寸玻璃的制备工艺,同时联合建筑企业开展验证,希望用实打实的产品,为绿色建筑的节能转型注入新动能。

项目名称:三关六码头——“土产富链”融合项目
从宁波大学毕业的林文杰,在2018年加入了“三关六码头——‘土产富链’”项目团队。这个聚焦土特产产业链升级与乡村振兴的项目已迈入第八个发展年头。八年间,团队深入挖掘非遗技艺和老字号的文化价值,成功开发出3800余款特色产品,涵盖87项非遗技艺与102个老字号品牌,让传统味道与现代商业找到了契合点。他们还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农创基地+非遗手艺+线下连锁+线上拓展”。这套模式不仅帮项目在全国打开了市场,更通过建设“共富工坊”,让60余位非遗手艺人用手艺链接市场、实现价值变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活力。凭借这份亮眼的创新成果,项目先后获得宁波市品牌百强、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站在新起点,团队打算继续深耕这条路,让更多藏在街巷、田间的传统特产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项目名称:轴力突破——非接触式智能轴功率仪国产
来自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的张景浩,凭着对船舶能效提升的关注,在2023年以17岁的年纪,创立“轴力突破——非接触式智能轴功率仪国产”项目,带领团队开启了船舶轴功率测量技术的研发之路。项目一启动,就瞄准了船舶能效监测领域的老难题:现有轴功率仪测量精度低、安装繁琐、操作不便。团队针对性展开技术攻关,并已初见成效:累计申请6项专利,其中3项通过国家级查新认证。在部分试用项目中,设备帮助船舶实现了约8%的能效提升,并与多家船舶制造与维修企业签订了意向合作。未来,他们将持续探索把项目从单一设备研发,逐步升级为“设备+数据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为船舶能效管理提供更完整的技术支撑。
编辑:李睿清 审核:周琼
来源 甬派:2025年10月29日


